自2016年起,浦东复旦附中分校推出 “FFF小荷坊” 系列报道, 以个体人物报道形式展学生群体风采。栏目中 “小荷” 一词, 取自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句, 意在以 “小荷” 喻高中同学们年华正好、 初露锋芒, 并预示着盛夏将至、 含苞待放。
希望将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经历分享给每个FFFer。从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这些同学在学业上的付出,更应关注到他们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认清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你或许在校园生活的各个片段中见到过她的名字——可能在优秀作文合集中一闪而过,可能是某次通讯稿末尾注上的校园通讯员,可能是年级群内的外联部消息,也可能是文学社公众号中活跃的几个笔名。
在她心中,正是无数个忙碌的片段组成了完整的自己。她接过学长与学姐的接力棒:在外联部中,她负责组织本校的明信片寄送活动。高二时,她出任FFF文学社社长一职,积极策划筹备社团活动,并投身撰稿与排版的工作,在任职期间,社团获评浦东新区“五星社团”。而在新生行规教育活动中,她主动报名小辅导员,与学弟学妹打成一片。同时,叶圣陶杯全国作文比赛省级一等奖、语文周新诗创作一等奖、英语学科优秀奖学金、英语周配音比赛一等奖、优秀小辅导员等荣誉既是她步履不停的印证,也在无形中催促她去承担和挑战更多。
但是,她说,比创造出值得称道的瞬间更重要的是,应当如何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蛰伏在看似绚丽的高中生活的表面之下的,永远是数学的迎头痛击、语文的波澜起伏和三分钟热度的煎熬。也正是这些烦恼迫使她直面现实,在看似琐碎的现象中挖掘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在一位金句频出的老师讲座中,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这句……他说:‘我们人类表达喜爱的方式就是解剖。’”她要做的正是将自己解剖,在这样的坦诚相见中寻找自己的存在。
她也深知自己难以时刻用冷峻的态度审视自我,在她的天性中,摇曳多姿、天马行空的感性总是占据上风。这也促成了她与文学、与哲学的相遇,在FFF文学社“朝桴生活志”系列栏目中,在尔雅读书会中,她获得了一种真实的、诗意栖居般的安适和舒展。她从中捕捉到遥远世界投射在生活中的浮光掠影,而感性与理性在浮光掠影之中轰鸣,在她看来,这一切也让我们撕破媚俗世界的幻梦,将我们引向生活的更深处。
高中三年的各类尝试与实践,最终使她明白,她所渴望的是在那浮光掠影之间进行对自我的确证,而不要做托尔斯泰笔下的伊凡·伊里奇,在生命的最后三天才终于开始不停地喊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