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高二学生开展“菁英学生培养计划”五地研学活动(四)
日期:2023-12-08  作者: 来源:  浏览量:0

我校高二学生开展“菁英学生培养计划”五地研学活动(四)

 

11月21日,前往西沱、奉节、临沂、六安、上饶五地研学的高二同学们纷纷迎来了与当地更为亲近熟悉的一日。

 

(一)西沱

11月22日,同学们亲身参与到西沱中学校的课堂。别开生面的课堂氛围、积极活泼的同学发言,无不使人感受到西中师生的活力。两节课后,同学们前往阶梯教室,听取西沱中学优秀校友罗涌检察长的讲座“石柱历史文化概略”。讲座从西沱地理、主要文化带、文化增长极三个方面切入,提纲挈领地展现了石柱深厚的历史底蕴。

下午,同学们步行至云梯街进行参观。这座垂直于长江的步青石梯如同一挂云梯直指苍穹,勾勒出重庆山城高低起伏、交叠参差的奇险地形。经过陡峭的青石台阶与高低错落的土家民居,长江的开阔又浩渺景象就显现在眼前。伴随着导游一声声亲切的川普与专业的拍摄指导,同学们更深刻地领略到了西沱古镇的古典美——沉睡的建筑在活灵活现的解说中复活,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巴盐古道的繁盛时期。

晚上,同学们一路欢声笑语地前往学伴家中,享用了极富重庆饮食特色的一顿晚饭。在晚修时间,各个班级开展了两校同学的学习经验、人生体悟交流分享会。那些亲切的问候声、提问声、鼓励声给予同学们无限温情——此时,重庆的冬夜渐暖。

微信图片_20231123090055.jpg

(二)奉节

11月22日清晨,同学们从奉节中学出发,前往三峡之巅游览。公路引导我们一路盘行,直至云中。向三峡之巅上继续步行,山脚之下的江景愈发迷蒙而不知所处。与薄薄的林层相隔,我们似乎处于楚门世界的边缘,在此之中,我们寻找到真正的爬山的乐趣——前路如何无从得知,但步入迷雾之中,总能有所发现。

随后,我们到达山腰上的餐厅稍作休整。在此处,一次偶然的邂逅让我们惊喜。我们与一位上海美院院长和当地的写生团相遇,在他们热情的“踏歌声”“吟诵声”中,我们一起分享了特别的午餐时光。

下午,我们乘游船漫览长江三峡。在船头恰到好处的拂面江风中,我们为长江对生灵的孕育所触动;眼底尽是隐约或是分明的秋山,我们感到自然强大的塑造力。日光半挂在浮云中,乍破的一瞬间,水面似有千万鱼鳞浮游。

在这一天中,同学们游于奉节山水之间,感受了诗城之美。

 

微信图片_20231123085418.jpg

(三)临沂

五点多的闹钟响起,充实的一天在漆黑的天空下拉开序幕。

早读过后,我们驱车来到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就发生于此,该战役全歼了国民党74师,扭转了当时整个华夏战局。纪念馆的主体建筑是厚重的红色,细看竟镶嵌着密密麻麻的弹壳,总共几万枚,都是战场上真实留下并最终捐赠给纪念馆的。参观纪念馆内部,我们了解了这次战争的局势及经过,同学们时不时驻足,凝视着穿过历史长河的枪炮子弹。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山东战士、人民的英雄事迹,正是红色沂蒙的最好注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随后,我们去陵园祭奠了这次战争中埋葬在这里的2000多名战士,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名字,沉睡在茂密的树林里,在这略显阴沉的天气下默默接受我们的花圈。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意识到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那镌刻着“和平万岁”的石碑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接着,我们身临其境地攀爬了孟良崮,沿途战争的痕迹清晰可见,还时不时有一些战士的雕塑屹立于峭壁之上。等到我们踩着平整的石阶气喘吁吁地来到山顶,瞻仰雄伟的纪念碑时,不禁惊叹于当时英雄所展示出的强大体力与惊人毅力,这正是陈毅将军胜利后所书“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下午,我们参观了马牧池。“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红嫂精神是沂蒙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伟大的女性想尽办法照顾受伤的战士,收藏缺失的档案资料,在危急时刻参与到战争中……在红嫂革命纪念馆中,同学们穿行于一座座茅屋之间,讲解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回荡在每个人的耳边,未经战事的我们都在为那个年代人们的悲惨遭遇深深叹惋,也为他们的勇气深深感佩。

好在她们后来都得到了应得的奖励,好在下午的阳光穿过云层,照射在了这些曾经血流成河的山峰上,平添了一份温暖与绚烂。我们还观看了剧组演绎的《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的写作过程,剧组略带幽默的表演有时让人会心一笑,所有同学也体会到了创作者的才华及热情。

 

微信图片_20231123085935.jpg

(四)六安

迎着清晨的朝阳,六安小分队出发前往教育纪念馆。纪念馆分为红馆和绿馆两个部分。红馆介绍了霍山地区红色革命历史和坚韧顽强的大别山精神,创下了“四个第一”。绿馆则介绍了雄浑的高山峡谷,流泉飞瀑在这里汇聚,霍山秉持着流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念,延续着红色血脉。

上午,同学们体验了非遗手工艺——掐丝珐琅。同学们跟着指导老师,学习了掐丝珐琅的历史发展和制作工艺。在动手实践制作“只此青绿”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帮助,虽然第一次尝试的成品有所缺憾,矿石颜料在塑封时容易流动导致颜色缺失,但是我们也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作品的“飞白”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下午,同学们休息后轻装上阵,徒步7公里到达迎驾集团进行职业体验,展现出了很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随后,我们参观酿酒工业,酒厂里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小麦发酵的味道,让我们不觉头晕眼花,脚步都虚浮起来了。据讲解员介绍,当地产的白酒都由“剐水”,就是竹根水酿造而成,有着清甜的自然风味。

随后,我们参观了霍山石斛培养基地,一进大棚便满眼绿意,霍山石斛是唯一一种在石头上身上的石斛,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被当地人称为魂之草。

当星星终于爬上了这片盘旋着老鹰的天空,我们与安徽省霍山中学的学伴一起举行了篝火晚会。同学们随着音乐,绕着冉冉火焰跳舞,还有精心准备的唱歌与舞蹈节目,尽情释放着青春独有的活力。火星逐渐冷却,同学们才依依不舍地和各自的学伴道别,结束了这行程密集却快乐加倍的一日。

 

微信图片_20231123084538.jpg

(五)上饶

11月22日,我们在清晨的起床铃声中早早来到了教学楼,站在走廊上遥望天边升起的太阳,伴随着朗朗读书声,来到上饶中学的同学们展开了第三天的随班学习生活。

与前两天不同,今天我们被当地的老师邀请上了讲台,为饶中的同学们描摹上海的轮廓,一同走进“带伞时不下雨,不带伞时偏偏下雨”的作文命题,让上饶的“孤独是一条必经之路”与FFF的“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然而“书中竟何知?”在互动中,徐徐展开的是金睦路366号乃至于浦东和整个沪上的画卷。

中午,我们跟随着学伴走出校园来到他们家中做客,切实感受上饶当地的美食与民风。学伴们的热情好客让我们深感温馨,而同学家人的款待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此次做客,让我们对上饶的民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禁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充满了敬意,他们的热情与真诚深刻体现了友谊和美食的魅力,能够跨越地域,使人们紧密相连。

夜幕降临,联欢晚会的彩排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不知在明天的夜晚,我们又将迎来怎样的欢乐?银河水曲曲折折地在今晚的夜空中流淌,天边正有星光闪烁,照亮着此刻饶中与FFF的莘莘学子。

 

微信图片_20231123090055.jpg

诗云:“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同学们与当地老师同学们、风土文化的情谊还在谱写中……

 

(学生通讯员:刁茁慧、黄夕洲、黄子翔、揭好、乔秋宇,审核:钟孙婷)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