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高二学生开展“菁英学生培养计划”五地研学活动(六)
11月19-24日,我校高二学生前往西沱、奉节、临沂、六安、上饶五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在24日的返程中,同学们纷纷写下了动人的感想。
(一)西沱
11月19日,我校学子在晨曦中出发前往重庆,于傍晚抵达石柱县西沱中学校。20日,同学们在清晨参加了学校的升旗仪式,之后前往千野草场,并登顶黄水大风堡。21日,师生前往中益乡,追随习总书记的足迹;又参观了石柱中学、风雨廊桥与秦良玉将军展览馆。22日,同学们走进西沱中学课堂,聆听“石柱文化概略”讲座;下午步行至云梯街参观,晚上前往各自的学伴家中共进晚餐。23日,同学们随班上课,体验了高二年级的跑操,在校训墙前合影留念;下午和西沱中学的篮球队进行了篮球友谊赛。24日,我校师生启程经重庆、湖北、安徽、江苏多省返回上海。
四天温馨而有趣的西沱之行从一个蒙蒙亮的清晨开始。第一天的升旗仪式,人群从山的四面八方涌来,整齐排布在雾气弥漫的大操场上。
当天我有幸代表我校师生,向西沱中学的热情款待致以感谢。内心中除了激动,还有身负重任的紧张与初来乍到的迷茫。在上台前,西中的白老师亲自将我引至台侧,还贴心地嘱咐我可以去小房间里逼逼寒风,让我感到格外暖心。上台时,大家热烈的掌声与数千双好奇期待的眼神,也让我感到被接纳的欣喜与阵阵暖意。
往后几日,西中老师带领我们走遍西沱美景,学伴精心准备的晚餐,同学自发让出的座位与课本,汇集成古道热肠的西沱人形象;在饱览美景之时,感到人文情怀。感念本次研学活动,我会永远珍藏这宝贵的回忆。(周佳宜)
初入陌生的校园,总免不了紧张与局促。然而这样的情绪在我遇到西中热情的师生后瞬间烟消云散。分班仪式上,13班的班主任朱老师亲切地握住我们的手,一一向我们问好,仔细地记住每一位同学的名字。让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与温暖。在我还没有完全熟悉校园时,耳畔便响起了一声声亲切的问候 :路过的学生热心地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校园里工作的食堂阿姨主动为我们指出不辣的饭菜,偶然认识的高三学姐带着零食来到寝室与我们聊天。这些细节处的人与事汇聚而起,共同构成了古道热肠的西沱文化。
时光飞逝,四天的研学活动就此结束,与西沱师生结下的情谊却仍在延续。很高兴可以认识这样一群可爱的人,我也将永远珍视这跨越千里,连接上海与重庆的情谊。(陆思萌)
这里景色很开阔。山峦重重,一层叠进一层,到更远处,只剩下淡淡的青色的外轮廓,分不清是云还是山。日出日落都有薄雾,第一个清晨,旗帜升进雾气里,隐约地看不清。直到天色渐明,日光从林叶间穿出,打散近处的白烟。
来到重庆石柱县,参观了许多古迹景点,大风坡、千野草场、西沱古镇……不是旅游旺季,景点大多清闲无人。记得漫步在山间小路上,从下午爬到傍晚,直到阳光斜照,幽暗的深林覆上了夕阳的温暖气息。
印象最深的还是西中,三千人的学校,挤着出寝,挤着吃饭,挤着回教室上课。教学楼那么高,从山脚望到山顶,学生排列在每一阶石梯上,步调一致,像一条反向流往山顶的河。(张乐涵)
静谧的黑夜被一盏盏突然亮起的灯刺破,一栋栋宿舍楼中无数人流汹涌而出。不过片刻,操场便呈现出一片人山人海,在层层薄雾中,升旗仪式与欢迎仪式开展,太阳随着国旗的升起逐渐浮出云层,我们的西沱之旅也就此开始。
在这几天里,我们领略了清新自然的良辰美景,走过习主席曾探访民生的红色之路,感受建筑、历史、美食的风土特色也体会纯朴的人情温暖。一位陌生同学看到我们面对自习教室我们自己同学留下的垃圾面露难色,不仅主动提出提供帮助,还在我们婉拒后迟迟没有离开,站在一旁提醒我们扫帚簸箕的相关事宜……
原本因陌生而忐忑的心情,在离开之时已是更多不舍;虽然校园垂直落差远远大于上海的佘山,但我们也渐渐摸清,并习惯了斜坡上的道路与爬上爬下的日常。我们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那些没说完的话、没分享的乐趣与这次经历一同珍藏于心底,成为一份难忘的回忆。(何家祺)
四天西沱之行已然结束,但第一天的大风堡之行给我带来的新奇感受仍历历在目。
近两小时的盘山路、景区内10分钟的“过山车”(按:翻过山前行的车)与令人疲惫的爬坡没有打消我们的兴奋。身周的绿海、蔚蓝的天空、弯弯的上弦月和到峰顶后豁然开阔的景观无一不令我们感到心旷神怡。淡季的大风堡游客稀少,我们似乎完成了包场。与同学们一起敲响峰顶的古钟,在除了我们之外空无一人的山间,颇有一分“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的情趣。
西中同学们对我们的热情则更无法令我忘怀。周三晚上的学习经验交流时,台下同学们的眼神是那么地炯炯有神,他们的认真与重视赋予了我们的分享以意义。
承德楼的晚自习教室外,有位初中生每天都要来看看我们,用我无法完全听懂的重庆话努力地与我们聊天,得知我们周五清晨就要离开时,他表现出了万分的不舍。
感到不舍的何止是他!要离开这座才刚刚开始熟悉的校园使我们所有人无比留恋。虽然分别在所难免,但这段宝贵的经历将永远留存于我的心中!(范思涵)
四天的研学以一场我们从来之前就期待已久的篮球赛结束。在见识了西沱同学的热情之后,我们又要见识他们的球技了。本着友谊第一的原则,我们以三男两女的赛制,目的是彰显双方的风采。我有幸作为参赛队员上场,短暂的热身后,跳球开场。对手的身体素质很好,三分球很准,但我们也不落下风,以频频的快攻反击和突破跳投得分。双方比分一度焦灼。最终我们以微弱的优势赢得比分。西中的老师们不禁赞许,我们是来访学生中实力最强的一届。(刘铭泰)
(二)奉节
在奉节清晨爽朗的空气中,我们踏上回家的路。这五天,我们从长江下游一路来到长江上游,领略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与热情的奉节人民交流学习,遍览三峡独特的风水景观。在奉节中学,我们第一次体会到几千多人一起跑操的震撼场面,我们第一次品尝到无辣不欢的重庆美食,更是第一次与学习习惯完全不同的学伴们一同上课、交流。与此同时,“诗城”的美誉更是在奉节体现的淋漓尽致。同学们一边吟诵天下第一律师《登高》,一边立在三峡之巅,感受“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凛冽;在长江游船,侧耳倾听“两岸猿声啼不住”;攀登白帝城时,感受危石鸟道的崎岖山路。这一切美好,都将与诗歌融化成我们的记忆,埋在我们的心中。
六天的研学时光过得飞快,六天的点滴片段在脑中闪烁,欢愉伴随着遗憾,热烈后也留下浓浓的不舍。
犹记初入校园,地域差异和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难以避免,但学校的热情迎接和周到安排以及学伴的帮助无时无刻不在消减这种不适。我的学伴是个内向到上课回答问题都会脸红的男生,但在他一次次寻找的眼神和默默的陪伴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他传达的善意,心中也总有一种可靠的安全感。他偏理,我偏文,两天的共同学习也许短暂,长久的友谊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和闲聊中建立,遗憾的是没能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我的学伴,就已被迫成为网友了,衷心祝愿他能在今后越发自信,成为更好的自己。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的班级凝聚力。无论是在发放问卷时,同学们听从班长指令快速完成问卷并收齐的情景;亦或是联欢晚会中精彩绝伦的班级合唱和话剧表演,都以惊人的班级凝聚力震撼于我。由于走班制和导师制的实施,这种感觉似乎是久违的,但又似乎不应是,这样的凝聚力是我们需要的,需要去思考如何培养的。
这次研学经历还让我欣赏到三峡的宏伟自然风光,体验到诗城奉节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前所未有的经历,不虚此行。(徐晨宇)
在周转的路途中,导游为我们讲述了奉节与三峡的故事。从热情的讲解中我们得知,今天的奉节已非曾经的奉节县,奉节古城已经在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中被淹没。当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那一张张黑白的纪录,曾经的色彩恍惚间在我们眼前灵动:个体利益与国之大计的抉择中,奉节人民毅然赴于后者,离开了世代扎根的故乡。这段无关山水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风景之外的更美的民族精神。(英翔宇)
“好山好水好风光,有诗有橙有远方”回味在奉节这座千年古城的研学日子里,我们站在山城里,走在历史上。面向缓缓流淌在夔门之间波澜壮阔的长江,抚摸一寸寸斑驳古城墙上遗留的时光痕迹,我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于三峡之巅亲身体会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情怀;我们共情历史的沧海桑田,在夔州博物馆中走进古今的交界,领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恢宏。
历史既为奉节赋予了山雄川秀,处处入画的壮丽山河,也为奉节带来了无限的诗意盎然。在这样绵长文化底蕴中生活的奉节人,不仅具有重庆人和热情豪迈,更有着一股坚韧的自信与坦然。
“有朋自远方来,又赴远方去。”短短六天,同学们便已与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临别之时,不必泪流,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陆满艺)
在铁轨的轰鸣声中,我们跨越了城市、平原、田野,来到了这去乡1700余公里的云中仙境——重庆奉节。群青之间飘荡着几缕白纱,在阳光下五色交辉。湖面翠绿如碧,沿波光摇曳,循循向前,至远处水天一色,夹于两山之间,若呼游者行舟往,不知向何方。诗城如画,但它的性格却不似水墨淡雅,而如同那饱满的,熟透了的辣椒般热烈。红汤滚滚,三两人围坐桌旁,载歌载酒,挥袖间尽是少年。在这里,我真正地体会到了青春,那种不羁的、自由的笑。江风吹拂下,隐隐约约地,我好像听到了李白少时的咏诗声。酒盏叮当,他告诉我,莫问前路长,去闯,便不负韶光。(程钰清)
两条相距千里的生活轨迹在这六天中重合又分开,留下无数充满感动与欢欣的回忆。忘不了校园里“悠然见南山”的心旷神怡,忘不了学伴甜甜的笑容和奉中师生的热情招待,忘不了这段“共饮长江水”的珍贵友谊。
夔州之行,不仅领略了奉节独特的“诗·橙”文化,也穿越历史,听见三峡纤夫和着汗与泪的劳动号子、看见奉节老城先经炮火炸毁后又沉入江底的无尽遗憾、理解三峡移民背井离乡告别故土的哀伤,从而真正走近和读懂了这座城市。
此时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靳奕姝)
(三)临沂
五日时光转瞬即逝。回溯到研学行程的起点,当时明月夜,几人仰望?兰亭碑下,那千变万化的灵动与隽永,几人观瞻?清晨第一碗热腾腾的糁汤,谁的胃被俘获?孟良崮、红嫂之乡,曾经的苦难里翻涌的热血与决心,谁的心又为之动容?
踏上归程,与学伴最后的拥抱与合影是道不完的依依惜别。漫看窗外的草木由黄转青,再转眼已是道路纵横、高楼耸立的上海。尽管终要回归到一个高中生的日常,在临沂度过的短暂而充实的五天却给每一位同学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秋冬之际,寒风呼啸,却吹不散临沂一中大礼堂内欢快的气氛和山东同学如火的热情。我们在《冬日》,嗅着《稻香》,趟过《花海》,口中轻吟《沂蒙山小调》……最后,我们在《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中与同学合影,又在时光的催促中匆忙说了再见。
少年、同窗、青春。这是我们一生中最美的年华,是相遇和离别交织而成的时光,是再也回不去的一个个昨天。但也要庆幸,我们在最好的年纪有缘相见;更要相信,在共同许下愿望的星空下,你我时刻肩并肩。(沈隽贤)
在临沂四天五晚的旅途里,我们感受到了山东人民的热情与淳朴,体会了书法名城的深厚的底蕴,追忆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我们也去临沂当地学伴家做客,对方连连邀请我们在他们家做客。我们每个人回去时,手上都提着大包小包。作为篮球爱好者,自然少不了一场篮球比赛。而比赛中较于竞争,更多的是相互的帮助与问候。总而言之,山东之行让我们体会了一种大不同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拓宽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认知。(张天睿)
在这次为期五天的研学活动中,我们先于日出而作,迟于日入而息,融入当地课堂的生活在周五的晨光中化为了珍贵的回忆。
我仍记得,在欢送仪式结束后,临沂一中高二一班的同学们又将我和另一位同学带入了他们班级的传统——每月一度的生日会。那一晚,我见到了平日里埋头于高高垒起的书本后的同学在晚会上展现的更加开朗的另一面,那一首首歌中饱含着同学们之间最诚挚的祝福。即使我甚至没有跟一些同学说过话,那一刻,他们的歌声让我意识到,正是这样温馨的氛围和积极的心态才能支持着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地走下去。(高晨萌)
来山东研学,周一,我们在本部了解了临沂一中120年的校史,去王羲之故居,行走在书法广场,听讲座里琅琊四大家族的书法韵律。周二,参观临沂规划展览馆,听沂蒙景点和红色精神的讲座,尝到了新奇的“糁”,到同学家里做客。周三周四我们攀登孟良崮,到红嫂纪念馆学习,游览兰陵菜博园。
不论沉浸在历史还是现在,山顶还是平原,一切活动之后都回到一南。在到达之前,我们知道它有500亩的广阔校园,想学习严谨的学风如何培养优秀的成绩;到达之后,我们才认识它,它高处层层树叶遮住了围墙的边界感,换来秋意;每一块大石头上都刻着字,这是老师的用心;一进教学楼里,同学的热情和活力像烘炉火一样从四面而来,温暖人心。我们跟各班学生一起看篮球比赛、看天台上班级绘画、看大鹅与兔子、上晚自习、去食堂吃饭、表演节目、互赠礼物,最后相拥送别。
我们的故事交融了,两校学生的深厚友谊不会因为距离式微,而是像沂蒙山小调一样,你想起了,它就从心里出来了。(侯雨之)
研学有感
——忆山东兄弟
琅琊古城傍沂水,启阳宝地依蒙山。
一候光阴独恨短,一千里路别时难。
別时难,別时难,终一日,又复还。
男儿本应以酒会,远客今忆昨日谈。
昨日谈,昨日谈,情动处,泪光涣。
多情笑我又何妨,意气风发好儿郎。
(汪家珩)
这次研学,我在临沂一中高二6班度过了难忘的时光,被山东人民的热情深深感动。记得到学伴家用餐时,大病初愈的学伴母亲为我们准备了满满一桌菜,其中每道菜都是临沂的地方特色。对于油炸蝉这种从来没吃过的菜,他们鼓励我体验新事物,最终果然发现了这道菜可怕外表下的美味。一天晚自习前,我无意提起自己比较喜欢打乒乓球,班级里的同学们立马争先恐后地邀请我去打球,还把他们的拍子借给我。虽然室外乒乓球桌边只有一盏灯,但同学们心中的热情之火仿佛已照亮了夜空。
我也在研学的第一天就开始开展自己的问卷调查,接到问卷的同学都耐心填写,让我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同学们的答复,让我对这所中学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更深的了解。
看着同学们送给我手绘校园景色中的莲叶与小桥,恍惚中仿佛回到了小桥流水的江南。有人说临沂像是一座江南城市,我认为此言极是。在这座城市里研学,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我将不忘研学初衷,永远铭记这段经历,铭记友好的同学,同时铭记山东人民热情好客的精神!(黄子翔)
(四)六安
在六安的四天转瞬即逝,但时光的短暂无法阻碍同学们与此地建立最真挚的联系。从体验霍中的学习生活,认识新朋友,到回望红色传奇,传承文化之精髓。这些体验无疑会成为同学们珍贵的记忆。
24日,同学们踏上了返回上海的高铁。清晨灰蒙蒙的天空,骤然降低的温度……虽天公不作美,但候车大厅中同学们的讨论声却是热烈又充满不舍的。坐上高铁,窗外的景色变幻着,阳光照进来,熠熠生辉。在书本上,我们学会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在此次路程中,我们真切地爱上了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来到霍山之前,我心中不免会带些担忧:霍山与上海是否有差异?我们能否较快地融入当地的学习生活?
第一天我很快和学伴攀谈了起来。并得知他们的作息与我校的作息不太一样。再加上老师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使我一下子难以适应。但在学伴的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当地的学习节奏。学伴一次次耐心地为我“转译”老师的课,使我也能领会到他们的幽默;我帮同学解答英语问题,为他们梳理语法点……
学制不同,但学志相同。他们沉思的模样,分明也展现出我们一样的专注;他们发问的神情,映射出同样的向上之心。
虽然分属两校,但我们心连着心。让我们感谢霍山中学的每一位同学,是你们让这次研学如此流光溢彩。(王浩天)
这个星期,我们踏上了一段新奇的旅途,来到安徽六安。在这里,我们有幸融入当地学子的生活,与他们一同探寻知识的海洋。
两天随班上课的时间充实而短暂。在霍中,老师们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教授课程,忘不了几位老师时不时蹦出来的当地口音,听不懂时低头捂着嘴悄悄询问学伴时的窃笑。当然,我也深深被当地学生的勤奋与专注所感染。 初次体验与我校截然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作息制度,在许多课上我早已自顾不暇。但每次看向身边时都能看到我的学伴挺直的背脊,让我不禁赞叹。
在这段研学之旅中,我们不仅仅获取了知识,更是领悟了生活的意义。在学生们专注学习的背后,我亦看到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努力。(蔡晨希)
研学中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印象深刻。在红馆中,我们看见革命烈士的事迹和相片,想象着他们在大别山奋勇作战,抵御飞机、炮火的猛攻,不禁感叹他们为国捐躯、不惧牺牲的勇气和决心。在掐丝珐琅的制作中,一根金属丝,一些矿石砂,经过同学们的制作,成了一座座青山。淋漓尽致地将传统手工艺的精美展现在一块块简单的亚克力板上。
这几天的经历也让我与学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篝火晚会后,我手里拿着学伴送的考拉小玩偶,与他一次次地挥手告别。
在六安的几日让我收获了许多。霍山的英雄精神、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可爱热情的同学,无一不让我印象深刻。我会时时想起它们,并激励自己努力前行。(陈思豪)
前一天晚上,我们各自得知了学伴的姓名,因孤陋寡闻不确认“璠”的读音,搜索后意外发现“璠”与“瑜”相同,意为美玉,与我名字中的“钰”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缘分由此揭开帷幕。乍见之时,不同于旁人的欢声笑语,两位社恐人唯有沉默。好在你我各自朝彼此迈了一步,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喜好、喜爱的歌曲与文学作品,互通了未来理想的学府。
篝火晚会后我们即将离别,学伴送我一本书和一句话“希望你像史铁生一样一路向前!”让我倍感惊喜、感动,祝你平安喜乐,万事顺意。“摇曳里,到旷野,到晚空,要碰到,永远青春的梦。”希望我们下次相遇,已是各自站在了梦想的地方。(韩钰)
“冬有冬的来意,寒冷像花——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此行五天中,虽只有两天在霍山中学,但随班上课的经历却使这次研学更加熠熠生辉。光荣榜、目标卡;朗朗书声、齐声对答、限时训练;跑操时有力的口号、试卷上如群蚁排衙的笔记、快翻烂的书、两周只休一天半的强度……霍中的脚踏实地与自强不息的氛围向初来乍到的我袭来,让我自省于晦暗缥缈的前路,渐渐清晰了自我要求。(肖伊婷)
(五)上饶
从红色教育基地:上饶集中营和监狱旧址,到江西四大古书院信江书院,同学们了解革命先烈们的伟大事迹,坚定心中为国奋斗的信念,深刻地认识到了信念的力量。三天随班上课的浸润式学习,同学们与学伴缔结友谊,不同的教学模式,别样的教学风格,使课堂上迸发出思维火花。登上万物钟神秀的三清山,沿途的风景明媚可爱,同学们的意志更得到了磨练。五天的研学活动在最后一晚的联欢会中圆满落幕。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愿两校友谊常存,携手共进。
三清山下程的缆车上,凝视明艳日光肆意铺展的山与林,饶中学伴们的明媚豁朗却仍于脑海中不断映现。
生命的厚度与世界的宽度并非是自己眼前苟且可以丈量的。同学们的关照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社群的力量,他人的温暖是我们的底气,亦是必需。
交流过后,我们最终选择以书信形式敞开心扉,诉说内心,也尝试开导对方。我们或有明确的理想,或仅有模糊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但共同心怀期冀。明确自己真正所求并以自己的步调向其走去,便一定不会为日复一日的琐碎所压垮,相信日后也不会为工作所异化。希望我们都能如信尾所言那样,坚定前行一如既往。生命在我们手中紧握,未来正徐徐展开。(余柘萱)
凛冽风起,归期已至。短短六天的研学已悄然结束,似仍是有些虚无缥缈,好像有一些事物于生活中离去,抓不住,找不回。是搜索记录里多出的饶中,是手机中抓拍的相片,是通讯录里多出的三两联系人。1500人的年级,同学之间的热情以待,班上令人羡慕的凝聚力,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有种不真实感,但心灵深处却一直叫嚣着加入他们,我这样想,也这样做了。他们蓬勃向上的氛围,不可否认,是极为感染人的,尽管他们课业繁忙,尽管他们拥有的是并不怎么良好的住宿条件,但他们仍旧肆意的生长着。时光从来无情,分离也悄然而至,不愿再回忆共度的曾经,生怕滚烫的泪下一秒便会冲破眼眶。我们一定会在未来相遇,若思念,请记得,我们所眺望的,是同一片星空。(贾云帆)
江西,人热,情浓。纪念馆里,导游悲沉的讲解声中,南昌、上饶等地英烈们的满腔热血、无畏忠魂恍如昨日、历历在目,深刻地震撼、激励着这个时空的我;上饶中学里,班级里的学习、生活氛围极浓,师生们课上的热烈互动探讨,引人入胜,课下的热情招待关怀,无微不至,环境纵然陌生,人情诚然温暖。
江西,食丰,物奇。学伴家的瓦罐汤、赠予的马家柚皮,早餐店里的油条包麻糍,三清山的神驼峰——独树一帜;学校里的关东煮,深夜食堂的双皮奶,书店的必刷题,湖畔玄武湖中潜龙——包罗万象!
我想,正是这样的人情,这样的食与物,构绘出江西精彩纷呈的广博时空,也建立起我心中的又一片乐土。(唐振宇)
在上饶中学,九点四十的铃声是一首动听的纯音乐。
钢琴声演奏的和声G小调让我感受到了临别的一点伤感的情绪,然而离别终不可避免。我的游学经历是非常短暂的,白驹过隙之间,我和上饶中学的同学们已从刚刚认识走向那不得不说再见的瞬间。
这里的一切显得务实质朴,在高考压力巨大的江西,刻苦努力是提升成绩最好的办法: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准备早读,一直到入夜都还有人自习……
或许比起我,饶中学生的理想更为纯粹。我的学伴和我探讨了他创作的现代诗,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因实用目的而接受的东西,或许对他真的只是一种对真知的探求,他希望从我这里得到肯定,而我发现自己却没有足够的知识去回应他。
这一刻,我内心里酝酿许久的某种情绪终于成熟,那是一种来自更高、更远追求的召唤。我要做的,是再次背起行囊,开始求知的漫游。(袁从周)
游三清山有感
癸卯初冬风稍寒,与友共登三清山。
闲云悠悠飘苍穹,冬阳暖暖圆如盘。
造化钟天地神秀,映眼帘崇山峻岭。
登高远眺群山处,惊兮叹兮不自襟!
近者青松正苍劲,孑然独立若亭榭。
山中奇石怪嶙峋,居高临下神似蔑。
远山层叠时隐现,绿树遍布盖如苔。
树影斑驳舞不定,落红摇曳山愈静。
谷中微风正清新,泉流汩汩添道意。
蜉蝣年华数十载,怎令烦忧扰心神?
风华正茂时,壮志凌云,闯大江南北;
往事随风后,笑看分合,内中清净,无问西东。
(杜思远)
【特别感谢】
2025届“菁英学生培养计划”五地研学活动通讯小组成员
西沱:周利亚、沈驿萱、刁茁慧、金子冲
奉节:潘文轩、王若瑜、黄夕洲、张梓颜
临沂:张天睿、沈隽贤、黄子翔、陈亦翎
六安:黄子宸、陈思镝、揭好、毛天予
上饶:袁从周、史哲宇、乔秋宇、周佳颖
(学生通讯员:金子冲、张梓颜、陈亦翎、毛天予、周佳颖,审核:钟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