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精神,明晰表达——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老师为浦东复旦附中分校高三学生开设作文指导讲座
日期:2020-10-12  作者:陶欣(学生通讯员) 来源:  浏览量:17

9月24日下午,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老师为我校2021届全体学生主讲高考作文主题讲座。

黄荣华老师从复附学子们熟悉的单元贯通写作讲起,介绍了新课标教材中的必修单元内容,建议同学们整理“青春的力量”“凡性与神性”“我的‘劝学篇’”等贯通主题,并举例深入分析《合欢树》《红烛》两篇课文。黄老师围绕“成为现代中国的文明人”这一主题,提出同学们应当具有“宇宙意识”“世界眼光”和“中国立场”,进而系统梳理高中六册语文书和校本的内容。

接着,黄老师谈到作文。他将作文分为意境、思想、生命、说理、传统、史传六块,并强调“读全题目”的重要性。黄老师将作文题分为“有明确的逻辑链”和“两种概念”两类。针对有明确逻辑链的作文,黄老师以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中国味”为例,介绍了何为“对题目理解透彻”。针对“两个概念”类型的作文题,黄老师则指出在“两面”思辨的同时,必须找准“一体”走进题目设定的具体情境。在语言方面,黄老师指出,写作要明确观点,自圆其说,做到“三明”,即鲜明、简明、澄明。他引用李白名句“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告诫同学们“明”才是作文语言的第一标准。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举手,黄老师解答了关于作文立意、思路方面的一些困惑。最后,黄老师总结道:“高考作文是十八年的聚精会神”,他鼓励同学们“用十八岁的真情,深度体验人生的大考,酿造并展现出自己光华四溢的美丽的‘诗之梦’。”

感谢黄荣华老师的悉心指导,相信同学们可以从中既获得写作方法的启示,又能将语文课、作文与自身的成长紧密联系,为文为人,走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之路。

 

【讲座心得精选】

回想三年,我们确实能很有底气地说,我们知道“中华文化”是什么样的,知道汉语的美丽在何处。我们在早晨吟诵“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在傍晚轻叹“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我们细读过《论语》、领略过汉赋;我们惊异于《战国策》之中的精妙辩术;我们共同欣赏过多少句唐诗宋词;《人间词话》《文心雕龙》是我们的老朋友。除此之外,还有莎士比亚、康德、卢梭、歌德、黑塞、老舍、鲁迅……两年多的点滴积累,那些令人哭叫连天的重默,堆积成山的阅读素材整理,在语言中漂流的日日夜夜,这些怎么是没用的呢!黄老师在讲座中反复强调,我们要站在高地,用我们深厚的文化积累,用“美”来叩击并打开每一个作文题。我们是有积累的,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运用课本和学校学习内容带给我们的独特馈赠。

(曹炜毅) 

 

这场作文讲座令我收获颇丰的当属黄老师对课本内容的详尽引证,他指出作文中存在材料的象喻(比喻),而课本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比喻。比如龚自珍为病梅解缚实际上是解开对压抑人性的束缚,从而达到人性的理想状态和真我的实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达到人类文明和文化世界的新高度,《我与地坛》“地坛等了我四百年”可看做是个体与母体间的融合性关系,是母体对个体的哺育和造就,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人性中信仰的坚硬……而回到作文材料,瓜棚里的瓜更可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彼此依靠而彼此成就的象征。这样深入的解读,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对课本的反刍令我惊叹不已。在此前我自己写作文时一直“不屑于”用课本的材料,而今天我才发现课本的材料不是不够“高大上”,而是我自己对其没有进行细致彻底的解读。

(蒋语婷) 

 

黄老师在整场讲座中多次以课内的篇目举例。其中我觉得最精妙的是将《哦,香雪》与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联系起来,香雪看待台儿庄和城市的观念转变,与当代我们了解他国文化后对本国文化的再认识和认同感十分契合。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积累作文素材时不必另寻很多艰深的材料,不懂装懂,反而可以回归教材,重读课文时对其写作背景和主旨进行提炼和归纳,希冀可以运用自如,使文章富有内涵。

(张芯悦) 

 

对于课文的掌握,我之前只是大概了解了单元贯通写作过程中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却很少去关注单元之间主旨的联系贯通。这使我在面对一个巨大的命题前难以找到切实准确的切入点,只能泛泛而谈。在黄老师的讲座中,我第一次关注到了课文中经典的另一层含义,即考虑它们之于当下的含义,我们常说经典永不过时,却没有仔细考虑不过时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另外,就如何在思辨中融入生活体会,通过《红烛》在“灰心”中燃烧的例子,又让我联想到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情结,原来生活中发现的艺术是可以和许多艺术文化史知识勾连起来的——我往往难以在思辨的大框架下为情感留有余地,实际上依旧是对于生活与文学观察得不够仔细的缘故。正如《合欢树》文末中暗藏的感恩,我之前只将它视为一种生命的循环过程。有些情感我们作为读者时容易视而不见,在思辨中寻找生活时便更是如此了。

(马舒仪)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