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七地研学缓缓落幕,前往北京、贵州息烽、重庆奉节、重庆西沱、山东临沂、江西上饶、福建武夷山的同学们纷纷返程。回忆7天里丰富的体验与收获,同学们百感交集,落笔写下真挚的感想。FFF菁英学生培养计划完美收官
北京
11月15日,薄雾笼纱,秋叶纷飞。在北京研学的最后一个早晨,同学们前往天坛进行游览。在深秋苍茫的画布上,圜丘坛愈显庄重肃穆,这片承载着信仰的古祭坛包蕴着天与人之间最本真、最紧密的交会。向北游览,同学们在天音石、回音壁体验了天坛的著名声学现象,清润的欢歌与厚重的回响在此共鸣。穿过成贞门,古木参天,烟云缭绕,祈年殿巍然耸立,犹如一位顶天的老妪守望着京城,见证了三世更迭,映照着古都的辉煌与沧桑。
同学们在天坛了解了古人崇尚天人合德、敬天尊祖的宇宙哲学,感受华夏民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也叹王朝风流散尽,而天坛依旧屹立,生生不息,永续传承。
在北京清净的午后,同学们踏上回家的路。七日研学转瞬即逝,我们在此地踏遍金黄与深绿交织的落叶,步入一段段难忘的人生旅途。沿着清晨的细雾,我们融化在北京城日光照耀下的一砖一瓦中,汲取着它厚重辉煌的精神。“泱泱华夏千万众,赫赫文明四九城”的恢宏壮美,将长久地回响在我们心中。
部分学生感想
沉浸在北京灿烂肃爽的秋日,行走于历史积淀的古墙之间,七天的北京之旅有太多珍贵的回忆和真切的感悟。归期已至,装在心里,赴之足下。
在北大、北航、北理三所高校中,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专业选择与人生长路;在三所校史馆中我们看到由青年建筑起的学术高墙,层层支撑起国家的脊梁;通过与学长学姐的交流采访,大学生活的形象在我们心中丰满,理想与使命与我们更进一步;在大学的教室里学习讨论,热切学习的时间总是飞驰而过。
走进课本里故都的秋,在宽阔的天地间,与银杏同沐阳光,与鸳鸯相戏。对人生对理想的一切思考都在静美的秋中清晰、升华。
1200公里不算远行,确是十六七岁青年心智的远征。未名湖畔、博雅塔下、长城之上、故宫内外,我们静心、体会。紧握手中的理想,未来,行则将至。
张傅晗
在北京,走过一栋栋古建筑,我们在宏伟的故宫、沧桑的圆明园、庄严的天坛中观其往昔,目其今朝;在北大、北航、北理银杏满地的校园里,我们参观实验室,初探流式平台、原子力显微镜、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精密仪器的原理,也采访了北大学生、聆听了北理学姐的科创经验分享,为未来作好心理准备,也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优秀;12日早晨6:56,我们在天安门广场见证国旗升起,国旗声起,四周静谧,换作是谁心中都会有所触动吧,无论是激动、自豪还是感动……
廖宸欢
且探京华·终章
此去京华小住,体悟常新,遍地拾英
万世师表,因材施教,银杏荫里国子监。
博雅塔下,未名湖畔,探京师学府燕园。
空天报国,星宇无限,兵工数理壮志前。
龙城飞将,浪花淘尽,秋水长天一色连。
雕栏玉砌,帝居犹在,残阳遍染太和殿。
许我一梦,千载往事,如今笙歌赋华年。
少年游,诚可贵,不论成败,志自有为。
京华古韵,霜雪经年,故国秋色,光华万千。
从此逸兴壮思,欲比青天。
东方
初至北京时,它以满目金黄与苍绿迎接。胡同巷口,梧桐萧萧;未名湖畔,杨柳初黄;博雅塔下,银杏灿然。这里有静美的绚烂;有生命于昏暮之际,烈烈的肆意的昂扬。
在北大、北航、北理三座学府中,我们步入校史馆,聆听关于人工智能、能源材料等前沿科技的讲座,深入专业高端的实验室,沉浸于自由而深厚的学术氛围。
在故宫我们路过一段段明清的历史;檐牙斗拱上乌鸦嘶声,鸦鸣在宫墙间流过,沉沉落入青砖,它们好像仍旧活在王室贵气、衣冠礼乐与漫漫硝烟交织的历史延续里......
北京的古建筑冲破峥嵘岁月,以其历史赋予的威严庄重,让世人在它们面前心怀谦卑的敬仰。而我们十分有幸,在这座跃动着时代脉搏的现代化大都市里,叩响历史的回音。
这里是青春旅途的一个站点,未来的奋斗之途正徐徐展开。盈盈月光下载着一厢歌声一路前行的大巴将永远留在记忆里,而我们始终在路上。
黄子珺
贵州息烽
11月15日早晨,在贵州息烽的我校学子迎来了研学之旅的落幕。多幸运,来到这里的七天都是晴空万里。站在贵州的暖阳下,同学们的脑海中闪过几天旅途的帧帧画面——是啊,我们共同在远方的土地上度过了无比珍贵的日子。
早操期间,我们与乌江复旦的同学们做了最后的道别。“谢谢息烽,谢谢乌江复旦!”真挚嘹亮的声音传遍了校园,也将我们对学伴、对友校的情谊传至了他们内心。
来到息烽高铁站,坐上高铁,我们踏上了归家的路,离开了美丽的贵州。可我们与学伴们、与乌江复旦、与贵州的故事未完待续,离开只是地域的分隔,而我们必将珍藏这段美好的回忆,带着爱与温暖勇敢地走向未来。
部分学生感想
第一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贵州的研学之旅也随之拉开了序幕。在这七天的时间里,我们曾目睹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如银河飞泻,叹为观止;曾走进乌江复旦的课堂,思维碰撞,迸现火花;曾亲临大窝凼,参观了解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曾齐心协力,各司其职,挖坑搭灶,生火做饭……这一切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在离开前一晚,贵州乌江复旦中学为我们准备了一场联谊晚会。他们热情好客,在动听的歌声和真挚的祝福中,我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时光匆匆,转眼间研学之旅已经结束,回望这几天的点点滴滴,我深感不舍。乌江复旦学子们的热情与真挚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次研学之旅,不仅让我了解了贵州的风土人情,更让我收获了珍贵的情谊和难忘的记忆。我们虽然挥手告别,但是跨越空间距离的那份情谊将永远留在心间!
梁晋康
苍翠绵延的群山疾速掠过车窗,景致流转宛如画卷。六日前,来自一千八百多公里外的我们满载着憧憬,踏上了贵州息烽这片遥远且未知的土地。此后的一周中,我们不仅领略了贵州秀美俊丽的山川,更在同息烽县乌江复旦学校师生们短暂的相遇中收获了太多欢欣与感动。
在这里,我们聆听着彼此心跳的共振,感受着生活真情中的爱和温暖。在同学们精心准备的欢送会上,我们抛却了一切顾虑,一同高唱着“天空海阔你与我”,无比真实且肆意地活在彼此炽热的青春里。上课时从四面八方递来的课本,璀璨星空下的笑闹,昏黄灯光掩映着的合影,重复了无数次的“最后的告别”…这些浪漫热烈的瞬间都将永远留存在我的生命底色中,并时刻保持明媚。
未来,我将带着来自远方最真挚的祝愿勇敢地向前奔跑,也将在见证了那里的“我”的生活后提醒自己践行“海纳百川”的教诲。同时,希望我们的祝福也能陪伴着乌江复旦的同学们怀着热忱奔赴更远更广阔的世界。
即使真的无法再见,两校学子的心已紧紧相连。
郝洛嘉
坐上前往息烽的高铁,内心不免有些忐忑,不知道饮食是否合乎胃口,不知道如何与陌生的学伴熟络起来。可当我踏足于这片神奇的黔州大地时,这些想法便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壮观的黄果树大瀑布,雄伟的天眼望远镜,秀丽的景色令我倍受震撼;在奔腾不息的乌江前,高耸矗立的红军纪念碑下,听着解说,当年红军将士英勇无畏一幕幕画卷跃然眼前,刻进心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同样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当地学生的热情洋溢。初次见面时他们全面周到地招待我们,围在身边关心我们,无不让我们迅速融合到了一起。大课间,放学后,我们在操场上一起挥洒汗水;课堂里,我们共同收获知识;联欢会上,我们唱响同一首歌……这都让我们与当地的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离别之际,万分不舍,七日研学时间虽短,却令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贵州息烽!这份美好的回忆必将珍藏在心底!
倪嘉豪
重庆奉节
在五天奉节的行程中,我们来到白帝城,前往夔门,登上三峡之巅,在云端目睹三峡仙境,领会诗意三峡的生动气息;我们乘坐巫山小三峡游船,穿梭于雄伟瑰丽的山峰间;我们漫步长江边,穿越脐橙园;我们相聚品尝重庆火锅,在市井烟火中感受当地人文气息;我们前往巫山博物馆、夔州博物馆,穿越千年时空,感受历史沧桑,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我们参观三峡移民精神传承馆,赞叹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
我们在奉节中学感受不一样的早读形式,声音此起彼伏,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共同唱响青春歌曲,感受着奉节中学独特的学习氛围;我们在地理讲座中学习奉节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收获颇丰;我们在联谊会上表演精彩纷呈的节目,在飞花令、校际沙龙、礼物交换和合影留念等各个环节都留下了难忘回忆;我们恋恋不舍地与学伴告别,研学之旅也在学伴间的一声声“再见”中落下帷幕,但我们彼此的友谊定会长存,研学中的小确幸都将与“诗·橙”奉节一起,深深地留藏在心底,绽放出青春绚丽之花,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部分学生感想
我们踏过零杂的碎石,看过细碎的浪花扑打岸边,品过脐橙在口中爆开的沁甜,融于校园中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奉节研学记忆。
看厌了冰冷的水泥钢板的我们,惊叹于山的威严与肃静,那是不容置疑的雄伟力量,伴着包容一切的柔和。此刻地理书上公式化的知识不再死板,而是如此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走下船头,登上三峡之巅,将云层踩在脚下,对着远方奋力呐喊——吼出了青年人的朝气与蓬勃热情。
我们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也细细体会着奉中的人文气息。两校的校园生活有诸多不同,譬如早自习需站着大声朗读出来的课文、老师带着重庆口音的课堂……我们似是触到了另一种青春,于是感到新奇又感动。闪光灯于黑夜中绽放,定格了我们珍贵的友谊。
7天时间转瞬即逝,坐在高铁上,窗外重庆的景色一点点掠过。虽万般不舍,却也不禁感慨,何足幸运,能与大家有这样一次特殊的研学之旅。
胡蕴博
晨雾缭绕,踏上归程,心中满是不舍。“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诗句在脑海中回响。我们从长江尾来到长江头,领略奉节的好山好水好味好人情,览三峡风光,登三峡之巅,赏三峡之水。
地理讲座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奉节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实地考察调研更是让人大受震撼。船行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之中,无人不为美景所打动。
与奉中学子共同学习的两天中,感受不一样的教育模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初见时不安与忧虑,在奉中同学们的热情中不断消减。联谊会上奉节学子的精彩表演,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热情好客,自信开朗的奉节人民。
一周的研学之旅,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宝贵的回忆。领略自然风光的美丽与壮观同时也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收获了成长与启迪。这次研学之旅将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难忘的篇章,激励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探索。
张妍、龚贝贝
“一心无累 四季良辰”,依然记得学伴对我说的这句话,带着他那如阳光温柔的眼神,是那样的洒脱。为期一周的奉节之旅,领略雄奇壮观的自然和人景观,了解夔州的历史与人文,也有与当地奉中学子共同学习生活的美好时光。
与学伴交流虽不充裕但却深刻,有的是课前一同唱歌,是清晨一起手捧课本站立着大声朗读,是课后在连廊中漫步……
他是一个腹有诗书的青年,不时地向我背诵诗词文赋,他说他从小就开始背诵,却因此在初中受到同伴的嘲讽与恶意。可他却仍然饱含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依照自己的人生继续走下去,不为外物所动。
升入高中后,他经历过迷茫的日子,但未过许久就找回初心与信念。他很喜欢一句话:长期艰苦奋斗,他相信人的一生应该如此,也是他走到现在的实际所为。他说,想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
艰苦的环境与日子,可以塑造一个人。很幸运可以遇到他,得以有如此体悟。年轻人不依赖批判和负面的东西而生活,他们靠感情和理想。
唐昕羽
重庆西沱
怀揣期待,向西南!2024年11月9日,我校三十七位师生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漫长旅途,在夜晚抵达石柱县西沱中学校。10日,同学们前往中益乡,追随习总书记的足迹;下午,同学们参观了石柱中学、风雨廊桥、万寿古寨与其中的秦良玉将军展览馆。11日,新一周启程,同学们在清晨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又在学伴带领下于食堂就餐,初次进入各自班级;上午,同学们随班上课,体验在群山下跑操的独特感受;下午,聆听"石柱文化概略"讲座,沉浸于一场人文熏陶。12日,同学们登顶大风堡,穿越毕兹卡绿宫,品尝黄水菌汤,在广阔的千野草场聆听自我的呼啸。13日上午,同学们继续随班上课,在课堂上做起小老师;下午步行至云梯街,从廊桥游览至长江沿岸,随后前往各自的学伴家中共进晚餐;晚上,同学们在班级中开展交流会,碰撞思想火花。14日,在孔子像前合影留念后,同学们与西沱中学的排球队、篮球队进行友谊联赛,不舍道别。15日,我校师生启程返沪。道别的歌声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雾散雾起皆风光,那温暖照进空白!
部分学生感想
返程的大巴开出校门,再次经过黄水,经过古寨……但这次却是告别。
回顾这七天,不管是舟车劳顿还是颠簸漆黑的山路,带给我的都不是疲惫而是欣喜。这次旅途中的足之所行、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显得格外的真实。老师总说,要去体会“真实的生活”。我想,这就是吧。
空气清新,绿树成荫。这样的一方水土养了这一方明媚可爱的人们。刚到西沱时,西中的崔书记和白老师就带着我们去吃当地的特色美食“洋芋饭”,同学们也格外热情阳光,从开始时的拘谨,到临别时的万分不舍,三个半天的共同学习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珍贵的回忆。
带走了那些天都没亮时的西中印象,带走了和自然、和同学们的珍贵回忆,带走了越吃越多的零食,带走了已然脱口而出的几句方言……突然想起周四晚上那只在云梯街认识的狗突然自己找到了我们的教室里。它不舍得我们,我们也舍不得这里的一切。西沱,再见,期待再次相见!
王柯语
在西沱的这几天里,我们走过了习主席走过的扶贫考察路,拜谒了居于深山的老党员,体验了西沱学生每日的生活。在这个四处皆山的地方,于大风堡上,与傲立的青松翠柏共同感受千年不止的狂风;在松柏共同打造的森林中漫步,与树木共同呼吸那一片轻松。
而让我真正触动的,是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洋溢着活力地去生活。不论是在不尽的楼梯上上下的同学们,还是在课堂上激情教学的老师们,在饭店里热情招呼的厨师老板们,或者是在小卖部里张罗的阿姨,脸上都是温暖而热情的笑意。
不论是哪里的人,都在拼尽全力地去生活,不留遗憾地度过每一天。
生活的本质是适应与改造,就像是植物分解无机质以求扎根,但却也在生长的过程中长成了岩缝的样子。不论身处何处,生活从未停止向前方进发。
我们也不会停下。
张靖悦
清晨5:45的操场,环绕着水汽、逐渐升起太阳的山头,慈祥的老婆婆,一碗碗香甜的米米茶,无不诉说着它的美丽与清新。我曾经以为,去西沱只是为了让我们体验不曾经历的“苦”,西中的同学们却用行动让我尝到那里的“甜”。一张为了让我能穿干衣服而用完电费的卡,一根代表着关心与友爱的烤肠,一张张炙热又真诚的脸,一条写满遗憾、离别与祝福的字条,都让我无比感动。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学伴家的一餐晚饭,四位来自西中的同学,自己买菜、洗菜、烧饭,前前后后忙了两个多小时,用自己的疲劳换来了一桌朴素而可口的佳肴。第六天下午,我们与西沱中学的球队展开了激动人心的排球、篮球友谊赛,看着对方球员优雅、高超的技术动作和谦逊、友善的态度,我意识到了何为真正的竞技精神。西沱中学的每一个人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竞上·至善”的校训。短短七日转瞬即逝,相处的时光很短,但我们的友谊定会长存!
俞浩翔
山东临沂
晨光熹微,同学们享用了在临沂一中食堂的最后一顿早餐后,便整顿行囊,准备踏上返程的旅途了。临行前,同学们在校园里漫步、摄影,流连于层林尽染的校园美景中。
临沂一中的师生们为每位FFF的老师与同学准备了山东特色粗粮煎饼作为伴手礼。拎着沉甸甸香喷喷的煎饼,大家都纷纷感慨一中师生的热情和用心。
当大巴驶过教学楼时,临沂一中南校区的同学们纷纷赶来路边送行。司机专门停下车辆,让同学们下车交换这最后的道别与祝福。大家互道再见,合影留念,短暂的告别时间说不尽心中的不舍。上车后,同学们依旧恋恋不舍地向车窗外挥舞着双手,直到一南的校园逐渐从视野中远去。
去往高铁站前,师生还来到了临沂一中本部,在临沂一中的前身——沂州中学老校门前合影留念。望着苍劲古朴的灰色石门,同学们都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
中午时分,同学们抵达了临沂北高铁站。满载着来自临沂人民的馈赠,我们结束了为期一周的研学之旅。
部分学生感想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让我难以忘怀。
在我们准备班会时自费为我们购入炒年糕和煎饼的班主任老师;自学上海话和我们打招呼的同班同学;为我们准备欢迎仪式和才艺表演的每一个人……都让离家千里的我感受到了一种与故乡无差的温暖和包容。甚至连隔壁班的同学都为我们带来了临沂炒鸡,并且手把手教学如何卷出最正宗的煎饼。
在我们即将坐车离开的那个上午,许许多多的同学从教学楼里跑出来,挥着手同车上的我们呐喊道别。司机师傅极富人情味地为我们打开车门,大家搂作一团,纷纷合影留念,作最后的告别。
山东临沂的研学之旅为我留下的重要收获是对“此处”有了更加具体而鲜活的了解。这里的人们于我而言不再是一个个标签或是符号,而是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孔和许许多多亲切的声音。
它也会在我今后的人生中不断激荡出生生不息的回响,成为我生活“此岸”一个永久的部分。
沈天齐
临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自己的故事。从王羲之故居的古韵,书法广场的群星璀璨,感受到临沂浓厚的书法艺术底蕴;到红色纪念馆革命精神流传,让我体会到沂蒙人民在革命时期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到永不停歇的红色精神。此外,临沂雾中的岱崮地貌也让我领略到我国地貌的多样性。
在与临沂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的交流中,六点二十的早读,微风中整齐的晨跑,都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而在如此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他们仍保持着一颗炽热而友善的心,真诚地对待我们,我们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沂的风土人情无不彰显着北方的豪迈大气,让我得以展望更广阔的天地,这段旅途将永远留在我记忆当中,带着以真挚与热情走向远方。
汪柯涵
初识沂蒙山,凑巧是在复旦的相辉堂,彼时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薛其坤教授为台下的我们播放了一段家乡的宣传视频,后来在临沂城市规划馆,我再次看见了它,也再次听见了那段熟悉的民歌。
来到临沂后,第一晚就深切感受到了当地人们的热情。这些天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博物馆,更加深了我对临沂的历史和沂蒙精神的学习。
进班那晚,从合唱苹果香、复旦校歌,到劲舞新宝岛与点歌交换余生,热情阳光是我对高二11班的第一印象。在一天半的学习生活中,我感受到了临沂一中课堂活跃的氛围,难忘学伴们拉着我飞奔向食堂为新品排队,难忘课上课下有关学习的交流和深思。对于现有的生活,我们唯有珍惜、珍重。
临沂一行,承载太多欢笑与美好。希望我们各自努力,后会有期。
张铭妍
江西上饶
11月15日清晨,天空中厚厚的云层笼罩,格外阴沉,仿佛上天也不愿我们就此离去。相处的日子如此短暂,同学们都十分不舍。
用过早餐,上饶中学的历史老师江老师和地理老师鄢老师带来的上饶本地历史、地理文化讲座。江老师细致地讲述了上饶的三大特点:“富饶之洲”“信美之郡”“醉美上饶”;鄢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调动同学们的兴趣与积极性,为同学们讲述了上饶的“生态之郡”、“八方通衢”名称的由来,并向同学们推荐了上饶当地的美食,迎来一片欢声笑语与接续不断的掌声中。
时光一分一秒流逝,分别的时候到了。登车时,恰逢一群上饶中学学生从侧旁经过。听着一声声“再见”,看着一张张真诚的面孔,同学们向陪伴了自己五天的学伴们挥手告别,又向待了七天六夜的上饶中学投下依依不舍的最后一瞥……巴车驶出校园,同学们望向窗外,看着熟悉的校园逐渐远去……
虽然研学结束了,但我们与上饶、与上饶中学的故事尚未写完。相逢既是上上签,未来待我们书写。我们必将永远珍藏这段美好的回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部分学生感想
在上饶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中,上饶中学像一座知识的灯塔,照亮着莘莘学子前行的道路。在与上饶中学的学生们交流互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他们对学习的热爱与执着,感受了全新的校园生活。随着联谊晚会等活动的进行,两校情谊也越来越深,我们也都收获了珍贵的友情。
从庄重真实的上饶集中营到高耸巍峨的三清山,我们切身体会了“三清天下秀”的雄伟,在攀登中展现我们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实地劳动、游园、篝火晚会等集体活动中,我们既开拓了眼界也极大的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在这一周里,我深感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和人们的热情,收获了珍贵的友情。哪怕研学之旅走向尾声,我们所创造的美好瞬间也不会被磨灭!
张郁萱
第一次踏上上饶的土地,来自这片土地的淳朴和热烈扑面而来。上饶,是革命老区,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是“山郁珍奇,上乘富饶”的上饶。
中国共产党在江西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江西成为了红色革命的摇篮。同时,国民党组织的对红军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围剿也都发生在江西。战火连绵、山河破碎之下,江西以伤痕累累但温悯包容的怀抱孕育了伟大的红色文化。
在上饶中学,我感受到了少年应有的朝气和纯真。对知识和云端的探索欲从未停歇,对远方来的客人赤诚热烈。我们带给对方最真挚的祝福,也饱含着对自我的振奋。时光匆匆,我们都来不及将心中的不舍一一诉说,最终只留“祝安康”。
这短短的七日,让我记住了这富饶之都,信美之郡。我愿看它千年百年,百折不挠而不休不止。
刘宇馨
在这短短一周内,完全把自己浸润在这上乘富饶之地,触及到的是这里的钟灵毓秀,不会忘记的,是细雨中我们对烈士们的哀思,是与上中小伙伴们的友谊,是登上三清山满眼的烟岚云岫……七天太短,我们无暇奔赴这里每一处山明水秀,然而这期间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流动在每个人心中。在上中体验着当地学生的学习生活,看见了青春淙淙地流。与学伴缔结的友谊将会跨越这519公里而长久地存在,如“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照片会变模糊,速度比记忆快。即使不知何时是下一次重逢,我相信此刻的欢笑和美丽不会洇上水汽消失。我依然不会遗忘在上中最真实与欢乐的此刻。我们的人生只要可以常常像这样并行在同一片青空之下,就可以很好。
张佳怡
福建武夷山
自长江之滨蜿蜒而起,直至“华东屋脊”巍峨矗立,这段研学之旅,不仅是地理版图上的一次跃迁,更是心灵深处与文化精髓间的一场深刻交流。
我们览尽丹霞奇景,感慨“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的豪迈气概言不过其实——登天游峰顶、望武夷云海、品武夷岩茶。从柳永到徐渭再到朱子,武夷风光涵养了文人们喜山悦水的情操,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被发扬光大。武夷山,实乃集自然之奇、人文之韵于一体的圣地。
在精英荟萃的武夷山一中,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学术交流,感悟并悉心研习何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在这知识的沃土上,两校的莘莘学子在缤纷多彩的活动中,心灵相契,携手并肩,共同绘就了一幅幅友谊的绚丽画卷。
部分学生感想
在这个秋冬之交,本次武夷山研学之旅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顺利展开。在武夷山第一中学,我们受到热情接待,也克服了适应新环境的挑战,展现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一周内,我们通过讲座、实地考察与课题调研,深入了解武夷山的文化。朱熹园的楹联、朱子的理学思想、徐文长与武夷茶的故事,以及武夷山的生态文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入茶田,登天游,访朱子故里,探道南理窟......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武夷山的自然之美与文化深度。
最难忘的是与当地学生的交流。他们的热情和淳朴让我们的研学之旅变得无比难忘。从日常交流到课堂学习,从球场竞技到联欢晚会,我们的情谊在点点滴滴中不断深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每个人都对这次远行有着独特而难忘的回忆。或许正如余秋雨所言:“路,就是书”,这次研学之旅让我们在行走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
黎正刚、徐子杰
在武夷山的研学之旅中,我们收获了知识与友谊的双重喜悦。课堂上,老师生动地讲解武夷山的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与我们交流学识,让我们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与学伴们一同学习,相互讨论、共同进步,课堂氛围十分活跃,促进了友谊。
课余时间,我们与学伴们相约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享受运动的快乐。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我们的笑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为这次研学增添了不少乐趣。
最难忘的是攀登天游峰的经历。虽然山路崎岖,但我们相互扶持,一步步登上了峰顶。站在峰顶,俯瞰群山,云雾缭绕,美景尽收眼底,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更为团队的力量所折服。
这次武夷山研学之旅,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更让我们在困苦中坚定了志向,学会了团结与坚持。这些宝贵的经历,注定将成为我们人生中难忘的回忆。
丁嘉璈
这次研学绝对是一次非常独特的经历。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慢慢去感受武夷山的文化和一中的校园氛围。我们一步一步登上天游峰,眺望绮丽的山景和梦幻般蓝绿色的水流;我们走在大红袍茶文化景区和燕子窠的茶田中,闻着阵阵茶香,品尝独特美食;我们仔细参观朱子故里,进行礼拜,学习儒家精神,树立大志,激励自己。武夷山一中的校园生活也令人难忘,和学伴结对上课,亲身体验课堂氛围,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一中同学们的开朗活泼。一起回家吃饭时,更是对武夷山的茶文化有了深刻现实的了解,对武夷山人的生活、家庭氛围有了细节的感知,收到了丰厚的礼物和心意。联谊晚会结束时报告厅里不舍的拍照和难以散去的人群,也体现了这段友谊的难忘和美好。
李珂言
矗立天游峰之巅,我们振臂高呼,看脚下翻腾的云海;步入历史悠远的五夫镇,穿越八百载岁月,与古牌匾对话;我们站在“方塘”之畔,脚下的石砖路似乎还回响着朱子思考时的踱步声。小武夷之巅,或许仍萦绕着我们的壮志豪言;岩茶田间,风未及抚平的足迹,记录着我们探索的印记;灵泉古井,水面倒映着好奇探索的脸庞。悠悠岁月,它们静默见证。
天未亮时,窗外的鸡鸣声;冲去一中食堂时,耳边的风声与心跳共鸣;和学伴手挽手漫步在“三陶路”时,鸟儿藏匿于樟树叶间的鸣叫;“美食节”上此起彼伏的大笑;一杯“大红袍”暖人心脾,行叩手礼间,杯盏轻碰的清脆;联欢晚会上的哽咽,分别之时最真挚的告白,构成了我们对一中所有回忆的剪影。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深厚文化的切身体验,和珍藏于心底的真挚友情,我想,武夷山,已然成为我们心灵得以安置的另一个家园。
张怡萱
感谢带队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为同学们保驾护航,使研学之旅完美收官。也感谢各地招待我们的老师、同学的倾情付出,两地情谊永不消逝!
研学之旅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我们与学伴、与这片远方土地的缘分就此画上句号。在未来,我们必定珍视这次旅途的美好回忆,带着满满的真情与对自己人生的崭新认识,更勇敢乐观地走好未来的路。
特别鸣谢
2026届“菁英学生培养计划”
七地研学活动通讯小组成员
北京:张傅晗
贵州息烽:秦翾、凌谢薇
重庆奉节:李布凡、虞嘉晨
重庆西沱:周宸萱、李子轩、邹思帆
山东临沂:沈天齐
江西上饶:顾浥尘、黄千林
福建武夷山:王翌静、张怡萱
七地研学活动摄影小组成员
北京:东方、朱笛忻、赖梓韬
贵州息烽:张汤岚、朱天一
重庆奉节:黄家修、齐畅言
孟勃伽、吉甜颐
重庆西沱:王梓逸、李昂
山东临沂:唐子瑄、张铭妍、周可善
江西上饶:孙琪然、傅明尚
福建武夷山:陈嘉怡、陈思蓉、张睿阳、王翌静